銀生節(jié)度銀生府與銀生古城
uo;黑齒蠻、金齒蠻、銀齒蠻、繡腳蠻、繡面蠻”都是今傣族的先民,“茫”就是“勛”,傣語意為“地方”或“平壩”,“茫蠻”就是“住在平壩的人”,茫乃,即西雙版納的古稱;“昔撲”即“撲子蠻”,今布朗族的先民;和金齒撲子等雜居的還有“望蠻”,應是今瓦族的先民。“尋傳”、“裸形”等蠻,應是今景頗族、阿昌族的先民。銀生節(jié)度的文化,雖在史料中沒有更多記載,但我們可以從史料中分析研究。據(jù)史料分析主要有如下特點。銀生節(jié)度轄境是一個多民族集合區(qū)域,不同民族地區(qū)的生產力發(fā)展水平極不平衡。生產力水平的不平衡決定了經濟發(fā)展的不平衡,與之相適應的文化也因不同民族區(qū)域的經濟基礎的不同而參差不齊。
銀生城、開南城地區(qū)因地理位置接近南詔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大理,又是“六詔”中“南詔”的轄地,深受南詔(大理)文化的影響―“傳周公之禮樂,習孔子之詩書”,“人知禮樂,本唐風化”。同時,銀生城、開南城作為西南重鎮(zhèn),是銀生節(jié)度全境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,又是交通貿易的重鎮(zhèn)。如南詔《德化碑》載:“建都鎮(zhèn)塞,銀生于黑嘴之鄉(xiāng)”;《蠻書》卷六載:“銀生城……又南至林記川,又東南至大銀孔、又南有婆羅門、波斯、閣婆、勃泥、昆侖數(shù)十種。外通交易之處,多諸珍寶,以黃金、庸香為貴貨”。銀生城和開南城是通往緬甸之景棟、泰國之景邁、天竺國、伊朗、爪哇、婆羅洲、驟國以南的交通要道、貿易重鎮(zhèn)、戰(zhàn)略要道。南詔《德化碑》職官提名中,六位清平官之后列“開南城大軍將大金告身”,表明 開南城大軍將的功勞之大、爵位之高,地位之尊貴。從以上地理位置、交通要道、貿易重鎮(zhèn)、大軍將的身份地位看,銀生城、開南城的文化是比較發(fā)達的,應接近于南詔(大理)文化。從居住的民族看,銀生城、開南城地處平壩,主要以傣族為主,而傣族是僅次于白族的較先進的少數(shù)民族。這在以后元、明 、清時期景東陶姓傣族的興盛歷史也說明 了這點。范文瀾先生說:“南詔遷徒弄棟鎮(zhèn)境內漢族人到遠處,很可能是指與唐境隔絕的永昌、銀生兩鎮(zhèn)”如果這觀點成立的話,那漢族的先進生產技術、文化對這些地方又是一個促進。
文化較落后的是“撲子蠻”、“望蠻”等少數(shù)民族居住的地區(qū),即瀾滄江中下游以西的今思茅市西雙版納境內,臨滄地區(qū)東部。當時的“撲子蠻”、“望蠻”等少數(shù)民族仍處在原始社會階段,過著近似于原始的生活,文化的落后程度就可想而知了。如《蠻書》卷四載:“望直子蠻,在瀾滄江以西,……(其人)矯捷,善于馬上用槍鏟,騎馬不用鞍。跌足,衣短甲才蔽胸腹而已,股膝皆露。兜黎上插牛尾,馳突若飛。其婦人亦如此。南詔及諸城鎮(zhèn)大將出兵,則望直子為前驅。”&ldqu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