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樹的起源及演變|茶知識
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(fā)現(xiàn)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。瑞典科學家林奈(Carl von Linne)在1753年出版的《植物種志》就將茶樹的最初學名定命為Theasinensis, L.后又訂為Camellia sinensis L.,“sinensis”是拉丁文中國的意思。
在植物分類系統(tǒng)中,茶樹屬被子植物門(Angiospermae ),雙子葉植物綱(Dicotyledoneae),原始花被亞綱(Archichlamydeae),山茶目(Theales),山茶科(Theaceae),山茶屬(Camellia)。目前,大量栽培應用的茶樹的種名一般稱為Camelliasinensis,也有人稱為Thea sinensis,還有的稱為Camellia theifera, 1950年我國植物學家錢崇澎根據(jù)國際命名和茶樹特性研究,確定茶樹學名為(Camellia sinensis (L. )0. Kuntze),迄今未再更改。
而在我國古代文獻中,稱頌它為“南方之嘉木”(見唐代陸羽《茶經(jīng)》)。它一次種,多年收,是一種葉用常綠木本植物,野生,喬木型茶樹高可達15-30米,基部干圍達1. 5米以上,壽命可達數(shù)百年,以至上千年之久。目前,人們通常見到的是栽培茶樹,為了多產(chǎn)芽葉和方便采收,往往用修剪的方法,抑制茶樹縱向生長,促使茶樹橫向擴展,所以,樹高多在0. 8-1. 2米之間。茶樹經(jīng)濟學年齡,一般為50-60年。
茶樹起源問題雖然較難考證,但歷史上的一些痕跡和史料卻為茶樹起源提供了不少佐證,使人們能從多方面去了解和探索,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(fā)展,逐漸取得了科學的結論和論證。
(1)最早的茶字
從古代和現(xiàn)代專家學者的研究結果來看,大都認為中唐以前表示“茶”的是“茶”字,雖然,在那時己在個別場合,或見有茶字的字形,或讀有茶字的字音,但作為一個完整的茶字,字形、字音和字義三者同時被確定下來,乃是中唐及以后的事茶字雖從中唐開始被普遍采用,但由于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,加之地域遼闊,方言各異,因此,同樣一個茶字,發(fā)音亦有差異,如廣州發(fā)音為" chà",福州發(fā)音為“ta "廈門、汕頭等地發(fā)音為“tè”,長江流域及華北各地發(fā)音為“chái”、“zhou”或“chà"。至于兄弟民族,發(fā)音差別更大,如云南傣族發(fā)音為“La",貴州 苗族發(fā)音為“chǜ tā”,等等。由于茶葉最先是由中國輸出到世界各地的,所以,時軍今日,各國對茶的稱謂,大多是由中國人,特別是由中國茶葉輸出口地區(qū)人民對茶的稱謂直譯過去的,如日語的“chà”,印度語的“chā"都為茶字原音。俄文的“yaǚ”,與我國北方對茶葉的發(fā)音相近似。英文的“tea”、法文的“thè”、德文的“thee”、拉丁文的“thea”,都是照我國廣東、福建沿海地區(qū)人民的發(fā)音轉譯的。此外,如奧利亞語、印地語、烏爾都語等的茶字的發(fā)音,也都是我國漢語茶字的音譯。大致說來,各國對茶的發(fā)音可以歸納為兩種情況:茶葉由我國海路傳播去的西歐等國,茶的語音大多近似我國福建等沿海地區(qū)的“te”音和“ti”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