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夷摩崖石刻中的巖茶佳話|巖茶文化
黃賢庚
深受世人贊譽的武夷巖茶,不但見載于史志之中,而且還被鐫刻在武夷丹崖之上。這些摩崖石刻內(nèi)涵豐富,寓意深邃,不虛為武夷旅游可視文化瑰寶。就此略舉幾方,以探其趣。
“茶洞”——武夷巖茶的發(fā)源地。傳說古時山中有一樂善好施、助人為樂的老人,名“半仙”,一日上崖采藥不幸跌下山腳。昏迷中有仙人以茶葉喂之,并贈茶樹幾株。半仙醒后,傷勢即消,精神清爽!鞍胂伞币姶颂幱刑煊、仙游、隱屏、接筍諸座高峰回繞,自成一方天地,山泉汨汨潤土,少陽多陰,便把茶樹種下,果然茶樹茂盛,品質(zhì)極佳。有心者便在此石壁鐫“茶洞”二字。由于歲月廝摩,年代及勒者已無法辨考。
“晚甘候”——武夷巖茶最早的雅名。武夷巖茶傳說于漢,見載于唐。唐文宗大中乙亥(855年)進(jìn)士,曾任職方員外郎、上柱國等職的孫樵,在《送茶與焦刑部書》中,將產(chǎn)于“丹山碧水之鄉(xiāng)”的武夷茶擬人化為“晚甘候”,意為晚節(jié)高尚完美的公候。后人將“晚甘候”三字鐫于武夷九龍窠之巖壁?上錇椴蒹w。因此有人誤念為“晚甘居”,也算是平添小趣。
“大紅袍”——武夷巖茶的王者。名叢大紅袍見載于清,生長于九龍窠的云崖中。石罅中一線涓涓清泉常年滋潤,崖上有機(jī)質(zhì)源源補充……得天獨厚,巖韻極佳,被奉為珍品。古時貢給朝中天子、貴戚享用,如今則作為絕品拍賣。1998年拍賣的20克成交價高達(dá)15.68萬元,令人瞠目結(jié)舌。其神話故事膾炙人口,其功效被說的神乎其神,引得世人垂涎,意欲盜者屢見不鮮。搞得官家只得令人鑿掉崖階,并派員看護(hù),以防不測。一任賢令吳石仙在其傍勒“大紅袍”三個大字,其厚實書法更為佳茗添輝。
“不可思議”—— 一起曠久的武夷巖茶訟爭。古時天心寺的一叢長于牛欄坑巖邊的名叢,其干顯灰,其葉深綠,其叢矮小,名曰“水金龜”。一日傾盆大雨,茶園崩塌,溜到峰下。坑中屬地的蘭谷巖茶廠便以石護(hù)田,形如盆景,精心管理。自此兩家為爭此茶,歷訟公堂,耗資千金。“水金龜”隨之名聲大振。時有施棱先生大惑不解,在其傍題勒“不可思議”,以抒感嘆。
“不見天”—— 武夷佳茗一奇觀。在九龍澗的小道邊有奇巖,上突下嵌,面東背西。山泉在其下展成瀑,聚為潭,古之山民在巖下種茶數(shù)株。其茶享“高山之陰,日陽之早”,加之空氣清新,陰涼濕潤……所以品質(zhì)優(yōu)異。文人墨客喻之為“不見天”,后有喜弄墨者便勒字于其傍。
“應(yīng)接不暇”—— 武夷茶事興盛的印記。清康熙辛巳(1691年)建寧太寧龐塏,微服閑游武夷,在五曲北岸碼頭茶館休憩歇息。他目睹游人紛至,茶館生意興隆,很是高興。其幕僚林翰和山中名僧釋衍操“樂太守之樂”,分別題勒“龐公吃茶處”和“應(yīng)接不暇”于其丹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