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普洱府圖說】中的清代少數(shù)民族(二)
第二圖:魯屋猓玀
整幅畫面介紹了魯屋猓玀打獵途中的情景,共有三個人,分別騎在三匹剽肥體壯的馬背上,其中兩匹馬并排而行,兩人則在馬背上聊天,另一人騎著馬飛奔而過,前面有一奔跑的獵狗帶路,三人皆頭纏包頭,好似大小涼山彝族的英雄髻,身披白色披氈,穿長袖衣,短褲,赤足,肩扛矛戟,威風(fēng)凜凜的樣子。
跋文在圖的左上方,為:“魯屋猓玀,服飾類黑猓玀,好獵,常馳馬林谷間,以矛戟口,臨安府屬有之。”魯屋猓玀又名魯兀、羅武、羅婺、聚臨安府,后向廣西府遷移最遠至曲靖府,為今天的彝族支系。
臨安府“明 洪武15年公元1382年正月把元朝的臨安、斡泥二路合并設(shè)臨安府,知府是流官,駐建水,即今建水縣,清朝仍稱臨安府。它是云南南部偏東的邊境府,南部的土司地區(qū)與越南交界,其地域與今紅河州大致相當(dāng)而有所出入”。
元朝時期,魯屋作為彝族中“別為一種的小集體存在”。這個小集體的形成在元朝以前,元朝以后,這個小集體分散了,人口散布的空間面積比較廣闊,受當(dāng)?shù)匾妥宓钠渌糠滞凉俚慕y(tǒng)治,固有主文化生活特征逐步消失,至近代彝族中即不存在魯屋支系,魯屋也可能是羅婺中的一部分,“魯屋”與“羅婺”音相近。羅婺又名羅武、羅午。大理時期于武定組成羅婺部為鳥蠻37部之。元明 以后外遷清代已遍及楚雄、景東等地是彝族重要支系。
近代的石屏、龍武、新平等地,明 、清時期屬臨安府。這一帶地方的彝族中有“聶蘇濮”,漢族仍稱之為“羅武”,亦即“羅婺”、“魯屋”。又彌勒縣一帶的“納蘇濮”,當(dāng)即清代廣西府境內(nèi)的“魯屋”。羅平一帶的“魯屋”已混入當(dāng)?shù)氐钠渌糠忠妥逯小?/p>
第三圖:莽子
在有山有水、有樹的大自然中,兩個男子披著彩繒,其中一男子坐在樹樁上,用鐵筆在浦竹上專心致志地寫字,邊上還放有四塊浦竹,即傣族的貝葉經(jīng)。另一男子身背一物站于后觀望。
跋文在圖的左上方,為:“莽子,性緩,嗜利,披彩繒而不衣,以鐵筆書字于浦竹,謂之莽字,凡文牘繹為緬字,再繹為汗(漢)字,乃悉思茅有之。”
思茅“當(dāng)時的思茅即思茅廳為思茅寨。駐今思茅,直接轄境與原思茅縣相當(dāng)。它在普洱 府的南部,與邊境傣族土司地方最為接近,所以南部邊境的大部分土司,都是由思茅廳來進行管理。”
莽人也稱為莽子,生活習(xí)俗與“擺夷”同。其所以被稱之為“莽人”、“莽子”,蓋其原居住地在緬甸屬境之內(nèi),后始流入普洱 、永昌二府的“擺夷”居住地,雖與“擺夷”同族而仍有所區(qū)